《东方教育时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形成“工程导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环境工程人才

发布时间:2015-12-01 分享至:

  2015年11月25日  《东方教育时报》  8版

  见习记者 刘文婷  时报记者 朱臻佳

  废弃电子产品的再生利用作为我国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目前正面临知识、能力、技术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缺口。2011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培养出熟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法规,熟练运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工程导入”培养模式,形成“工程实践全覆盖、工程训练不间断”的工程师培养环境,使“实践本位”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落到了实处。

  今年,首届毕业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业率100%,其中有97%的毕业生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在目前举办的中国矿博会上,已有毕业生作为环保部专家代表出席并作报告。

  先实践后上课

  常规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再进入企业实践,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先接受为期两个月的理论知识培训,然后直接到企业生产岗位熟悉技术和工程环境。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3个阶段:企业岗位实习期、学位理论课程学习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完成期。据二工大研究生部主任徐玲介绍,这一设计让研究生一开始就能够进行岗位认知,熟悉未来职业岗位的工程环境,有利于提早为自己规划发展方向。企业实习一般为期10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作息完全遵照企业对职工的要求。这意味着学生不再拥有寒暑假,下班后及双休日也可能面临加班。“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岗位角色中,实实在在地接受企业的磨练。”徐玲说。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先下企业后学习并非单纯地将实践时间提前。徐玲把这一培养过程概括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即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现场环境,寻找问题,并在双导师的引导启发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课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进,以能力为重;理论与技术并进,以技术为重”。

  这改变了过去由导师为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将根据研究生提出的问题,为其量身定制实习计划;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需要回校做预开题报告。

  针对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不同工程选题,学校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环保设备与材料、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逆向物流。学校还给每个研究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挥的课程几乎不会重复,这锻炼了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真正做到了个性化培养。

  到实践中去,即研究生第三年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必须回到企业实践中接受检验。首届30名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来自工程实践,超过一半课题来源于校企联合项目,据评议专家的反映,这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与技术先进性。

  顶层设计制度保证

  为了面向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产业的技术需求,发挥产学研联合培养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优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立了三层式管理模式:决策领导层、工作指导层、实施层,建立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环境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学术委员会、研究生事务办公室、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等机构,以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领导力度,强调企业深度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还制定了全方位的配套制度,以保证“工程导人”为主线的教育模式的实施:强化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制度;建立校内评估体系制度、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企业评价反馈制度等,这些均为工程硕士“实践本位”的攻学内涵是供了有力的保证。

  拓展阅读: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获批上海市示范性实践基地1家,上海市市级实践基地8家,江苏省研究生企业工作站1个初步建成包括环保部固废中心、中国再生资源协会、德国TechProtect公司等国内外实践基地35家,涉及电子废物资源化的整个产业链。为加强和规范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按需设立、分级管理、规范有序。

  协调与管理  发挥导师作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专业实践管理文件、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加强实践过程规范化管理:要求双导师参与到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研究生企业实践中联合制定企业实践计划,实践结束后共同为研究生挖掘的实践选题把关,指导研究成果的应用,对学生从“工程导入”模式中获取专业素养发挥着关键指导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双导师沟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定期组织座谈会,与企业导师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提升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形成双导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基础。此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鼓励校内导师积极承接企业技术难题,以横向课题为载体为企业输人更新的科技信息及成果,为教师科研提供新起点,为学生实践提供目标课题,有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产学研一体  发挥平台作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在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学校环境工程学科牵头的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在全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立法管理和处理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为学校培养该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和技术支持。

  通过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技能)、校内实验平台教学(专业实验技能)、校外实践平台教学(工程实践技能)、科研平台教学(工程创新能力)和项目平台教学(创业意识与技能),校企联合形成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提升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由研究生参与研发的废弃PCB资源化处理装备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智能化控制系统,为企业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携海外资源  拓宽国际视野

  海外实践基地的建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支撑。从首届研究生起,每年为期2周的境外企业实践实现了全员覆盖,并且其中8名优秀研究生赴德国Tech-Protect公司、芬兰萨沃尼娅理工大学以及我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进行2至6个月的海外交流与培训。曾在德国TechProtect公司实习的研究生孟雯告诉记者,这次实习经历使她了解了德国公司是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电子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更涉及到法律和制度层面,这对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垃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从而也大大拓展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和开发的空间。”

  相关链接:劳模精神融入研究生培养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素有“劳动模范的摇篮,高技能人才的深造平台”之美誉,重点培养经济社会应用型人才、生产第一线的先进劳动者与技术骨干,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包起帆、李斌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级劳动模范。为了传承劳模精神,将劳模文化融入研究培养过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立项开展“以劳模为榜样培育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1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邀请劳模包起帆、李斌回到母校并开设工作室,成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首批专家工作室。校方特聘包起帆、李斌等为首席教授,选拔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学术研究与产业对接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任务,开展本科生实习实训辅导。包起帆工作室专业方向为全球供应链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管理,李斌工作室则面向数控加工工艺领域。

  学校还聘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何亚飞教授为研究生导师,并将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直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周海燕签约,以其名字命名的“海燕固反治理创新工作室”将成为学校又一特色实验基地。

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