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持续转型,迫切需要一大批符合劳动力市场新需求的人才
2016年1月15日 《文汇报》 第1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 俞涛
【建言】“十三五”期间,要贯通职业教育从“中职”到“专硕”的培养路径,首先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绝不能和“高职”划等号,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高等教育从高职到博士阶段,每一级都有职业教育的一席之地,在对学生的实践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每一级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定位。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持续转型,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符合劳动力市场新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部分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来说,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做好贯通教育,尤其是在打通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紧跟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求学成才路径等方面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将是今后5年上海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看点所在。
对高校来说,首先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说到职业教育,很多人直到现在还有认识误区,认为它就是比高等教育“低一等”。不少人谈到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还直接把它和“高职”划上等号。
到底什么是职业教育? 如果我们要花力气在打通从“中职”到“专硕”的培养路径,专注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职业教育”的概念搞清楚。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在高等教育学段,职业教育覆盖的范畴从ISCED的5级至8级,分别对应高职(5级)、本科(6级)、硕士(7级)和博士(8级)。换句话说,高等教育从高职到博士阶段,每一级都有职业教育的一席之地,而且在对学生的实践技术、知识和能力培养上,每一级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定位。
过去1年多,二工大启动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调整、优化学校科学布局,在组建“工学部”、成立“文理学部”的同时,成立独立的“高职学院”。将高职剥离,组建独立的学院后,一个棘手问题扑面而来: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往下”如何与高职、中职教育对接,“往上”如何构建硕士、博士阶段的职业教育,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贯通”?
目前,沪上部分高校在探索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上已有一些试点,但有些学校积极性不太高。个中主要原因是,从目前考分和学业表现来看,从中职贯通上来的学生质量总体不如高校在高考统招的考生。但在这方面,二工大却是一个例外———对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有别样的兴趣。
最近一两年,我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希望中职学校在日常课程教学上加强基础科目的教学难度。刚开始,我们的建议遭遇中职学校的强烈反对。有校长说,“读中职的学生都是中考的失利者,进了职业技术学校还要加强语数外等基础科目教学,怎么可能?”可我们希望通过交流,给中职学校带去一些重要的信息: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深入,高校和北美、欧洲等正开启着多个合作办学项目。
也就是说,今后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向上贯通到大学读高职、本科并不意味着“读到头”,只要学生有深造意向,完全可以继续前行,攻读硕士学位或到海外大学交流、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
但是,要踏上前景美好的深造之路是有前提的,如果学生在中职阶段就“抛弃”了文化课程,那任凭“上游”有多少好的深造机会,这些从职业教育通道上来的学生还是够不到!
2015年底公布的上海“高教规划”和“职教规划”,给一批向应用型转型的沪上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将步入“分类管理”的全新阶段,实行分类评估、绩效拨款——“评价”指挥棒的改革将引导上海高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坚持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而“职教规划”也明确要求,要设计多样化的学制路径,实现职业教育各学段“纵向贯通”。
实现这些激动人心的愿景,让它们真正“落地”,今后的五年,我们应在办学过程中大胆闯、大胆试,在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内涵的过程中多做努力和探索。 (本报记者 樊丽萍整理)
原始链接:http://wenhui.sumg.com.cn/html/2016-01/15/content_375502.html?div=-1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