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东方教育时报》 第3版
(时报记者 臧莺 通讯员 夏君) “腾空一跃”“凌空抽射”“倒挂金钩”……这并非足球运动中特有的画面,当插着彩色羽毛的毽球倏然过网,你会发现,即使是小小的毽球,也能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体育馆里,这样的精彩瞬间每日都在上演,而为之付出大量精力与汗水的,正是该校大学生毽球运动队的主教练、体育部教师张伟。
舍弃名利甘为人师
记者了解到,张伟是上海市各大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教练,他曾带队备战2002年釜山亚运会,并获得了“女子单组第二”这一中国藤球领域有史以来的最佳战绩。认识他的人都会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着的专业运动员特有的张力与活力,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他曾主动放弃创业,甘愿从新加坡回国,成为一名体育教师。
1997年,26岁的张伟曾在广州自营公司。1999年至2002年间,他担任八一女排俱乐部执行总监,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八一女排战果辉煌,曾取得全国女排联赛第一、2001年全国运动会女排比赛第一的骄人战绩。2006年,正值张伟在新加坡所经营的公司刚起步,但面对国家的召唤,张伟毅然选择回国,挑起了国家藤球队教练的重担,并带队获得了多哈亚运会女子藤球比赛女子团体、女子单组、女子双人3个项目的铜牌。
由于藤球、毽球都是非奥项目,因此教练和运动员自由择业的机会更多,不少藤球教练都转到了毽球岗位上。2008年,当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体育部主任从群邀请张伟加盟学校,共同推动毽球运动在校园的发展时,张伟心中藏匿许久的对小球运动的痴情再次萌生,双方一拍即合。2008年底,张伟来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
硬汉外表下有颗细腻的心
2009年,二工大毽球运动队正式成立。虽是初建,所有要求却都按国家队的标准严格执行:黑板报上的全年计划、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一目了然;每次上训练课时,所有队员的服装必须叠好,放在指定位置;训练中,队员不允许随意脱衣服、喝水,而是要服从教练的安排……
这样的训练模式,让张伟变成了一个看起来铁面无私的“硬汉”,不仅带队特别严厉,而且在队员中还具有说一不二的威望。有些队员对此深表不解,张伟也不多加解释,继续按自己的理念带队训练。长此以往,队员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了身体的极限,不仅超越了自我,还在与对手对决的过程中,更善于使用战术战略反击。这些都让队员们越发接受了张伟的训练方式。
尽管张伟看似是一位硬汉,但他却有着一颗细腻的心。对于队员,他不仅悉心指导,还时常陪伴。队员们早上6点半出操,张伟至少提前半小时在操场等候;每晚训练结束,不少队员自愿加练,张伟也雷打不动地坚持在旁陪伴; 有队员韧带拉伤,张伟会告知其如何护理,并反复叮咛注意事项;节假日里,张伟还会带队员们回家,给他们做家乡菜……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特别的生活细节,让队员们特别暖心。
增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由于酷爱毽球,张伟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学生的培养理念都倾注在了这小小的毽球上,他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打球,更将信仰与梦想传递给他们。
他在担任校毽球队主教练之余,主动承担了每周7课时的体育教学任务;为了让毽球得到更科学、更系统的推广,张伟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撰写书籍,他的专著《毽球运动实战(基础篇)》已经成为中国毽球协会推荐用书;他还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在新加坡攻读MBA所学融入素质拓展项目中,增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为了缓解旧伤的疼痛,他专门向校医院长期外借一副双拐、一辆轮椅,每当旧伤发作时,他就拄着双拐或坐着轮椅来给学生上课、给队员训练……这种坚守,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二工大多名毕业生在工作之余来到上海几所中学,为青少年做毽球辅导,把他的“快乐毽球”的理念弘扬出去。
对此,二工大毽球队的另一位国家级教练、“80后”体育教师郭洪光激动地说:“张老师是我大学时的教练,他的精神让我佩服。我一共拿了10个全国冠军,但我永远记得第一个全国冠军是由谁带领获得的。张老师是一座让我难以逾越的山,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原始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6-01/27/content_36358.htm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