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职业信用应成为高校教育必修课

发布时间:2016-01-30 分享至:

2016年1月25日    《青年报》    第5版

  【编者按】

  去年,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在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中,上海明确在未来三年的第一阶段内市级财政将投入36亿,到2020年的第二阶段则继续加大投入,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昨天,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市长杨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提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本报自今天起推出“大学校长访谈录”,请大学校长们畅谈高等教育发展方略。昨天接受专访的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在专访时,他指出,上海既需要能培养爱因斯坦式的学术型大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式人才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市政协委员、二工大校长俞涛在上海“两会”会场。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关键词:创新理念

  重视概念,更要注重如何实现

  记者:你觉得上海应该怎样打造“高峰高原”学科?

  俞涛:当初,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的主要目标是使一流学科的水平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但我认为,排名不是最终目的,实际上,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

  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仅需要研究型大学,也需要职业导向型大学。德国总理默克尔总理被问及为何二战后德国发展快速时曾透露,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FH(应用技术大学)型的大学水平都是极高的。德国11所精英大学(一流大学)的名单有研究型大学,也有工业大学。

  举个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其背后也有吴健雄的功劳,倘若没有这位女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杨李二人的理论,他们拿到诺贝尔奖的时间很可能要延后很多年。

  现在,在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非常重视概念,而不注重创新思想产生后该如何实现。

  我认为,社会要发展,上海要创建创新型城市,既需要能培养爱因斯坦式的学术型大学,也需要能把概念落地的高水平、世界一流的大学去培养爱迪生式的人才。

  记者:你觉得职业导向的大学如何吸引一流人才?

  俞涛:我非常欣赏英国大学的制度,他们为学科做评估,分五星级、四星级等。在英国,几乎所有大学教授的薪酬待遇都差不多。这样,教授在择校时会首先考量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领域,未必会首选剑桥、牛津等名校,可能会率先考虑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五星级学科。教授更倾向于在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学校工作。

  上海要发展“高峰高原”学科,就要把60多所高等院校整体的学科水平提上去,将申城整体学科变成“高原”,那么才能在“高原”上建出“高峰”。同时,我也呼吁学科带头人学习屠呦呦的精神,埋头于自己专注的领域,勤勤恳恳一干就是几十年。

  关键词:学科布局

  校长应将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

  记者:你认为学科设置如何布局才较为合理?

  俞涛:创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需要时间余量,学科布局要有前瞻性。我们甚至可以提前考虑未来30年、50年后的事。譬如有些学科目前在上海不是强势学科,但能瞄准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样的学科布局才较为合理。

  比如我非常重视推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专业的发展。现在的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都非常重视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科目录。很多专家很迷惑,认为这一专业既非国家目录的一级学科(如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也非下面的二级学科(如固气液废),甚至不是二级科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属于很偏的一个领域。

  我恰恰认为,在学科建设中,不应仅仅把所有的思路限制在国家目录上,更应将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撇开目录不谈,我们在媒体上时常可看到有识之士指出,现在手机、电冰箱、电脑等数码家电都包含芯片、电子器件。10年、20年后电子废弃物有可能会影响到人类发展。

  在学校的坚持下,二工大承建的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三年来小有收获。新近研发的废弃平板显示设备全自动化拆解线,比传统人工搭配电动工具拆解效率提高90%以上,再一次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上自动化拆解废旧平板显示设备技术的空白。去年11月18日,中心通过市教委的中期复评,正式挂牌为“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在学科建设上不仅应该考虑排名,更应该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百年树人,我们必须要沉下心,要有耐心和胸怀做一些哪怕学位办、知名教授也未必认同的事。试想,一旦未来电子废弃物的问题迫切了,我们的学科排名势必会上去。

  我认为,一所大学要发展必须要有独立性,崇尚自由思想,不能太功利。

  关键词:职业导向

  大学生需懂人文、懂技术、懂社会

  记者:从成教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教育,多年来,二工大一直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者。如今,学校又提出了坚持走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之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理解?

  俞涛:二工大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地方高校,在成人教育和全日制高职教育领域都曾取得过出色成绩,被誉为“半工半读一面旗”、“高职教育排头兵”。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下,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上作出新的响应和调整。因而二工大明确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并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对接需求、面向应用、注重实践、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

  其实,走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与其说是定位、理念的转型,还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学校需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以新的机制、新的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内涵、新的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围绕掌握职业技能、崇尚职业信用、彰显职业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二工大在学部制改革、专业论证、中本贯通、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就“学部制”改革,我们转变了传统的二级教学单位组建模式,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将原机电、电子、计算机、环境工程等4个工科学院合并组建为工学部,并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等三个专业群平台;将原外国语、人文与国际交流、理学院优化整合为文理学部,并重新定位了各教学单位的功能职责、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保障二级教学单位作为一级“学术共同体”,具有相应的学术权力,成为学校学术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学部制改革在应用技术类高校中尚属新生事物,学校希望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资源共享、交叉融合、激发创新、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并最终作用于人才培养。

  记者:二工大被称为“劳模的摇篮”,在新时期,学校如何赋予劳模时代精神新的理念,让95后学生更愿意接受劳模精神?

  俞涛:二工大历史上培养了130多位省部级以上的劳动模范。随着环境的变化,挖掘、提炼劳模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打造劳模育人文化品牌,发挥劳模文化的育人功能始终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一直提倡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职业素质。现在的劳模早已不是过去的苦干,他们大多都是技术能手,能苦干加巧干。就拿劳模李斌来说,只要涉及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问题都靠他解决,现在的劳模要有一技之长。

  此外,学生还需具备职业信用和职业特色。我们希望二工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懂人文、懂技术、懂社会的“三懂人才”。尤其是职业信用,许多失信、失范、失责的现象告诉我们,职业信用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我们把职业信用的内容编入教材,进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以企业实习、志愿服务、专题讲座、创业项目、社团建设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信用教育。

  再如二工大的经济管理学院里有个专业叫“信用管理”。目前沪上只有二工大和财大两所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在交出一份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中100%的就业的满意答卷之后,二工大信用管理专业的毕 业 生,2014年仍旧保持了高达100%的就业率,并将 这100%就业率纪录连续保持至今。

  原始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6-01/25/content_281688.htm?div=-1

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