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追寻红色记忆,挖掘新长征精神

发布时间:2016-10-27 分享至:

  2016年10月26日  《东方教育时报》 15版

  (时报记者 臧莺)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进军计划,采纳了毛泽东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并确立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黎平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工作上做了必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

  今年暑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示当代大学生“新长征”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播正能量,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4级、2015级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贵州黎平长征队奔赴贵州省黎平、大龙,沿着红军留下的足迹,追寻峥嵘红色记忆。

  时至今日,当年的革命故事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口口相传,当年的革命遗迹也得以代代保护,以“黎平会议”为精神内核的红色资源正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古城翘街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把铜锁的故事

  1934年12月19日上午,中央红军3万多人马从黎平县城出发向剑河开拔,途经三什江、地西、勇寨,先头部队中午到达高场,当年的高场侗寨有百来户人家,是县城通往黎平西部和剑河县的重要交通要道,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向大山深处延伸。村民本来都怕兵患,加上对红军的不了解和受国民党“共产、共妻”“红毛鬼”等的宣传影响,红军到来的几天前,绝大多数村民就躲进了深山老林,只有几位胆大且放心不下家里粮仓那些谷子的年轻人守家。第二天清早,几位红军干部找到留守看家的杨光延(1910年生,已故)和杨光华(1914年生,已故)两个人,要求两人给不对带路到罗里乡的平信侗寨。两人指了指没有锁上的粮仓,为难摆了摆手。红军干部明白了两人的心思,立即叫两名战士找来一把铜锁,帮他俩锁好谷仓。

  从高场侗寨到平信有30华里密林覆盖的山路,途经高更、罗里等几座侗寨,两人带红军部队抵达平信侗寨时已是傍晚。当他们返回高场时,为安全起见,红军干部将一杆铜电筒送给他俩,并教他俩如何使用。在带路之前,红军干部看到杨光延家里用的铁锅已破,还送给他一口铜锅。

  那把红军送的铜锁,杨光延老人一家一直用来锁谷仓,直到“文革”初期交由县文物管理所,目前陈列在黎平会议会址里。它见证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教材。

  收养红军小伤员

  下高场村有一位老人叫吴明礼(1898~1971年),为人耿直、正派。当红军离开高场西进时,有一位年纪约15岁的小红军叫王茂生(江西省泰和县人),因为年纪小而且满身生疮,不能继续跟上大部队,流落高场村,白天乞讨度日,晚上睡在鼓楼内。一床军被、几件破军服和小瓷缸是这位小红军的全部家当。寨上有几个地痞流氓,欲将王茂生丢进高场河下游的龙潭里杀害,谋取军被和军衣,幸好被吴明礼发现,全力阻止,避免了一场人命关天的灾难。

  为防止王茂生再次受到伤害,冒着被国民党当局抓去坐牢、砍头的危险,吴明礼按地方风俗收养王茂生当养子。当时,吴明礼已是三十五六岁的人,因家里穷还没有结婚,收养王茂生后就将他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般悉心照料。1939年,吴明礼经人牵线结了婚,王茂生也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不忍再拖累吴明礼,便尊重吴明礼的意愿,独立生活,并于1940年底再吴明礼的护送下到黎平县城安家,彼此仍以父子相称,密切往来。解放后,王茂生被安排在黎平县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直到离休。

  修建红军烈士亭

  在高场村纪爱山坳口,伫立着一座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木质结构红军烈士亭,是高场村农民自发献料、投劳,自行设计,与1970年1月建成的。

  据已故的高场村吴茂德老人讲述:当年红军长征途经高场时走了三天三夜。那几天山里雾气大,看不大清楚,反正整个寨子、田坝、河边都住满红军,估计有几万人的队伍。吴茂德老人的房子紧挨在后龙山里。最后那天清晨,吴茂德看见3个20来岁的红军从他家楼上搀扶着走下来,继续尾追大部队。那3位红军可能是重伤员或饥饿过度,当3人走到上高场的纪爱(地名)就先后倒在路边牺牲了,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省哪个县的人也无法知道。高场村的几位老人看了心痛,就将3位红军的尸体集中掩埋在纪爱青石板路下坎。

  1967年,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当时的高场大队干部根据群众愿望,决定在纪爱坳修建红军烈士亭,并于1月初正式动工。杨光华等几位大队干部组织群众到掩埋地将红军烈士的尸骨挖出,同时还挖出几颗军扣;组织寨上的木匠师傅用上等的老杉木做好棺材装进红军尸骨、军扣;组织群众义务平整墓地、筹集木料、搬运青瓦等;烈士亭图纸由寨上的吴士清、吴来华等几位木匠师傅自行设计;墓碑上还雕刻上了“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毛泽东”等碑文,正式建成了高场红军烈士亭。

  高场红军烈士亭自建成以来,成为高场及附近村寨村民和小学生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烈士亭扫墓,祭奠先烈。

宣传部(新闻中心)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