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让劳模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奋进

发布时间:2017-04-17 分享至:

2017年4月17日 《青年报》第4版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早在20多年前,包起帆等一批全国劳模就是广大青年学子的偶像。如今,劳模精神还能照亮学子的人生路吗?前天举行的“高校劳模文化育人工作推进会”上传出消息,下一步,上海要让更多学生走出校门体验劳模工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让劳模精神在广大教师心灵深处发扬光大,成为师德建设新的推动力量。

二工大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 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二工大形成特有的劳模文化传统和劳模育人资源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前天,本市举行高校劳模文化育人工作推进会。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了学校劳模文化育人情况。据悉,该校建校57年来,涌现出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近130位劳模校友,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劳模文化传统和劳模育人资源。

  “近年来,我们将劳模育人文化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把劳模育人融入‘三个课堂’,并开展劳模文化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劳模文化育人品牌,”宋宝儒解释说,三个课堂分别是指拓展第一课堂,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丰富第二课堂,使劳模精神从具象化体验转化为行动力量;打造第三课堂,将劳模精神融入网络文化空间。

  去年开始,学校还首次将劳模精神延伸到了毕业生,着眼于大家的职业生涯而不仅仅停留于校园和课堂。

  去年毕业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办的一场毕业典礼寓意深远,毕业典礼上同时举行了“学劳模 做工匠”拜师仪式。该校工学部的15名2016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代表与徐小平、王军、张翼飞、吴文巍、何亚飞等五位全国、上海市劳模结对签约,光荣地成为劳模们的带教学徒。在校方看来,这既是劳模育人的特色传统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学生毕业后依旧关注其发展并将学习的内容和时空加以延展的创新举措。

  15名拜师的应届毕业生,是从该校工学部的70余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挑选出的,可谓优中选优。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余丹丹即是其一,她说,初入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史馆看到包起帆当时在大学里做的笔记,“有一种被极致的认真震到的感觉”。四年里,在劳模、辅导员、专业老师的熏陶下,余丹丹当上团支部书记、得过优秀辩手,但在毕业时,自己仍然感到压力巨大,差点就动摇了职业理想,彼时,她有幸作为市优秀毕业生拜了劳模吴文巍为师。

  吴文巍告诉余丹丹,如要想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有一条“1万小时定律”,通过交流和精神的感召,余丹丹最终怀以踏实与担当,走上了对口的工作岗位,而今,她已从网络公司实习生成为带教两名新人的“小老师”。

  校方认为,学模向劳模拜师之举,不仅仅是让毕业生们更多地学习劳模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更希望通过师徒关系的建立,让毕业生们从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上更自觉地向劳模看齐,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争做时代工匠,更好地成长成才。

  劳模文化电子资源库上线 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密不可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正能量的集中体现,大力推进“劳模文化育人工作”,目的就是要大力倡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表示,这两年来,除了二工大,复旦、交大等14所高校也纷纷与徐小平、张兴儒等53位劳模结对,邀请劳模走进校园,讲述发生在劳模身上的精彩故事。“有大学生说,劳模高大上,但也离我们大学生很贴近,可知、易感、能学。我要为新时代劳模点赞。”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认为,当前,上海正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尤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他指出,要从四方面做好劳模文化育人推进工作:让劳模文化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让劳模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成为青少年崇敬的人生偶像;让学生走出校门体验劳模工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巨大潜力;让劳模精神在广大教师心灵深处发扬光大,成为师德建设新的推动力量。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市将进一步增强劳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形成更实、更好、更有效的双教材(思政课统编教材与劳模育人特色教材)、双课程(思政课必修课程与劳模文化育人辅助课程)、双师资(思政教师与劳模讲师)、双结对(学生与劳模结对、教师与劳模结对)等良性互动的劳模文化育人机制。

  与此同时,由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编制的《走近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一书在推进会上首发将作为“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的系列教材。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开发的劳模文化电子资源库同日上线。据悉,该资源库以全新的、开放的资源展示手段呈现劳模特色资源,为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支撑。

原始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7-04/17/content_24011.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