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中国系列”课程跨学段育人,在57个一流学科基础上各打造一门

发布时间:2020-03-19 分享至:

  “上观“   2020-03-17 

  (作者:徐瑞哲)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课、上海健康医学院“人民健康”课到上海政法学院“大国安全”课,“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诸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

  拍摄制作思政微视频,打造网上战“疫”小课堂,成为上海高校“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的一种思政教学创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最近摄制“家国情怀就是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等系列微视频,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主讲的“抗击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微视频推出两小时内,点击观看量就迅速破万,被许多平台和微信群转发,甚至已用在了越南等国外高校课堂上。

  在京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上海市委出台《实施意见》落实会议精神,8个委办局联合出台《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入实施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增强青年学子对新时代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中国系列”课程到“课程思政”品牌,再到疫情期间不掉线的“云思政”,上海形成了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90多门“中国系列”课程为骨干、3000多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上万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15校试点“新思想”新课程】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育部指导下,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就在15所高校的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

  复旦大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直面“95后”和“00后”大学生需求。课程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12个专题。授课形式将大班讲授和分组讨论互动相结合;考核内容则包括出勤、分组讨论和期末论文3部分。

  “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建设,可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形成呼应与配合,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现实感以及培养国家栋梁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说。课程一推出,迅速成为大学生追捧的思政“金课”,为全面推动新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按下了“加速键”。

  与此同时,上海还倡导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以“追寻总书记的足迹”为主题,设立“行走的课堂”,建设“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将学习新思想的大课堂开在祖国大地。不止于校园,也贴近现实,各校组织学生赴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中国商飞公司等开展现场教学,感受中国追梦人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的实践和成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说,上海思政课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要创设条件让青少年学生走起来,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感受改革开放力量。

  【一校一品“中国系列”全覆盖】

  3月7日晚,上海大学“创业人生”课迎来第九季第七课,2位课程主讲人和4位课程嘉宾借助网络平台,共同探讨中小企业的新冠肺炎疫情创变之路,引得100多名选课学生和旁听者收看收听并参与讨论。

  听了第7次“创业人生”课,上大日语系2019级学生章思怡感触颇深:“疫情不会消灭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会磨灭国家积极向上的内生力,在不确定性中用确定性应对。与其惴惴不安,不如脚踏实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

  以“中国系列”课程为抓手,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启思政课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一校一品,让课程根植于本校历史文化和优势学科,成为各校“中国系列”课程的鲜明特点。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课、上海健康医学院“人民健康”课到上海政法学院“大国安全”课,“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诸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其中,东华大学“锦绣中国”课还开启中英文“双声道”,不仅面向中国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还以全英文版为5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不论是“双一流”,还是中小学,都有“中国课”。上海市教委要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必备内容,沪上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57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今后将逐步实现在每个一流学科基础上打造一门“中国系列”课程。同时,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上海把“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模式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正在建设近百门中小学“中国系列”课程,构建跨学段育人合力。

   【“融盐入汤”融合专业融合网】

  对于高等学府,更大规模的专业课程教学,也持续挖掘着各专业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融盐入汤”。

  冯岚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名党员教师,她在学校放寒假后前往武汉探亲,因为疫情形势紧张1月20日提前返沪。在家隔离的日子里,她在所授的《奖励旅游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找到了“活教材”。她将课程细分为20到30分钟不等的3个时间段,分别用3个思考互动题引导学生不断跟进在线教学内容,比如:“假如你参加公司奖励旅游,乘坐豪华邮轮,会面临哪些风险?该如何自救?”她还特别分享亲身经历:从武汉返回虹桥火车站打车时,她主动告知出租车司机自己来自湖北,并将仅剩的一个N95口罩送给司机,提醒他做好自身防护。

  2017级会展A2班学子陈熙凯说,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网络直播课。“在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时,我自己的社会角色还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灾难中不能只顾及小我安危,还需从大我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一个个愿意为更多人着想的个人,才是国家战胜困难、民族强盛不衰的本源。”

  眼下,沪上70万高校师生仍在全国各地共享一朵朵“云”,在线教育是开课主旋律,也是思政育人新模式。在东华大学,以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易网工程”育人工作室为载体,学校推进“易班+思政课”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思政与网络技术融合探索。面对网络“原住民”,王淑芳老师借助思政课易班“云平台”、“雨课堂”等,实现自助签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与传统线下课堂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学习粘性大大增强。

  原始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25602.htm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