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6 来源:“浦东观察”
(符佳)在中国高校中,产教融合已不是新鲜事,校企进行过诸多探索。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演进,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数量发生重大变化,对“新时代的产教融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月16日,在上海工业大学举办的智能制造与环保材料产教融合论坛上,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制造领域知名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在线上线下联动共商,政、企、学三方共同探讨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新方向。
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员工作部部长朱玲玲看来,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高质量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而能否从治理结构等方面将校企合作制度化,能否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则是产教融合实施中的两个关键点。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之花”,因其加工之难而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目前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全球只有5个。“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也有更高的要求。”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国庆在论坛上表示,随着商业航空发动机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所需的人才结构也相应发生转变,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结构随之转变,专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
“航空发动机领域更需要把职业当事业、不断学习、爱岗敬业、能耐住寂寞、坐得冷板凳的人才。”陈国庆特别提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校企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他建议,高校将校企合作“制度化”,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边实践边学习,培养定制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为定制型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有助于切实实现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会承办,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协办,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会场。论坛现场还连线了正在浙江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二工大王利军教授,新化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室刘震主任,共同探讨“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及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