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长三角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盟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数智时代科技伦理与治理”2023 年第二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长三角论坛暨 2023年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马院教师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150余人参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谢文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处长斯海雄,我校党委书记陆敏、党办主任沈晓峰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丁力主持。
陆敏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办学传统,近年来学校建设成果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等情况。他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希望与会师生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推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助推我国科技伦理治理走上新台阶,也为我校科研发展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中提供正确的伦理价值指引,促进学校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谢文澜对我校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祝贺。他表示,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数智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变革带来重大机遇,但同时也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的危机、风险和挑战,推动科技向善,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当前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厘清技术的本质与边界,推进科技伦理治理至关重要。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王国豫致辞并阐释会议主题。她指出,推进数智时代科技伦理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在伦理与治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功夫。同时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有两个特点,一是会议深化了长三角一体化学术交流与协作,二是参会人员涵盖领域广,尤其是有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参与跨界交流,有利于科技伦理治理研究走深、走实。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侠为我校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字劳动研究专业委员会授牌。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应用型技术大学特点,在劳模文化,数字劳动、大数据权力,人工智能哲学、马克思主义机器观等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获得了一定社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依托“智能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平台,重点研究数字劳动、以及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更好地聚焦研究方向,多出研究成果,继而形成二工大工科院校的研究特色,擦亮“数字劳动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特色品牌。
在主题发言环节,复旦大学王金林教授、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王迎春研究员、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研究员,分别围绕“从通用人工智能看人机关系及人类未来”、“新工具或新存在?——对ChatGPT的哲学反思”、“超级机构:大模型创新变革与治理挑战”、“大模型时代的新型人机关系”、“面向科技伦理治理的技术哲学”等主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在分论坛交流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在五个平行分论坛上,围绕“智能生成技术与人类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与伦理问题”、“数字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风险”“数据资产化视角下的伦理与治理”“数字伦理的应然与实然构序”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碰撞出许多新的思想火花。
在闭幕式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作会议承办总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立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张志领、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常务副主任徐云程、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朱林蕃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樊熙奇作为五个平行分论坛代表,进行分论坛探讨情况汇报交流;本次会议还进行了参会优秀论文评选及颁奖活动。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夏宝华教授作第三届长三角论坛承办省市代表发言,长三角论坛本次学术年会轮值方代表、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杨庆峰教授作会议总结,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豫教授宣布会议闭幕。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上海劳模学院和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体验科技创新之美,感受劳模为时代立传、为社会明德,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铸魂的魅力。
本次研讨会是学术盛会,主题鲜明、聚焦前沿、层次高端,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举办此次研讨会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学术交流与协作,有助于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有助于聚焦数字劳动和智能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二工大工科院校的研究特色,进一步推动我校数智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