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4-09-14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至:

 9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校党委书记陆敏,党办、宣传部、校纪检监察室、教务处相关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成员参加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主持。

陆敏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进行,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融入思政课要把握方向性、系统性、生动性和实效性。方向性是指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要准确、讲授要精准。系统性是指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时要有所侧重、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系统,做好顶层设计,避免简单重复。生动性是指在融入过程中要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实效性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知行合一,感染学生心灵,培养有责任、敢担当的有为青年。同时要学会用AI技术赋能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

宣传部部长殷革兰表示,思政课教师在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课堂的同时,还要做好理论宣讲、研究阐释和理论征文等工作,宣传部将助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及思政课教师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介。教务处处长夏妍春表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要加强联系和配合,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文对学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和宣讲进行了布置,强调指出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的讲授者要联系文本学,原原本本学,学懂弄通,在学的基础上精准宣讲,做到人人能讲、人人会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所有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读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把全会精神切实转化为思政课鲜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各门课程要做好顶层设计,有效衔接,做好融入的分工,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融入的方式方法。要通过教学展示、专家讲座、实践研修、理论研讨等形式落实全会精神进课堂,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并转化为育人成果。

与会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就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三进”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冬冬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及进课堂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通过自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会等自觉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时融入理论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毛天虹教授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将具体案例融入教学,讲究方式方法,用情怀感染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张慧副教授认为,将党的最新理论和精神融入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讲准”理论,在讲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之间的层次联系“讲透”理论,综合运用多模态案例资源“讲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张学浪教授认为,要关注学生的听课反馈,从学生接受度和认可度上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分工衔接和内容补充,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融入更行之有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肖春燕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从理论的本源出发,深刻理解对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精神的来源和一以贯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顾燕峰副教授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出发,认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融入中要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让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内涵、未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程团队孙仁杰老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要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师本身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学习“网红”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想听、乐听,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入脑入心。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