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察:思想|构建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生态,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01 分享至:



随着产业升级浪潮的推进,高精尖技能人才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流砥柱,是推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力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是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既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承载,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人才引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调研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40位大国工匠和70所职业院校的师生展开实证调查研究,探究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范式及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劳动报今日推出“思想特刊”,从大国工匠成长范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以及疏解之道等多个方面,贡献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界智慧。  

一个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呼唤高精尖技能人才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的深度转型相互交织,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产业格局。高精尖技能人才作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尖技能人才所蕴含的战略性需求。 

从技能人才的数量规模来看,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总量超过2亿人,这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然而,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总量中的占比不足30%,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具备精湛技艺、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人才供给却相对滞后,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也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构成了挑战。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宏观层面入手,深入解码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与密码。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并非孤立的过程,而是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系、产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全面、系统地剖析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才能构建起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生态。 

为此,开展对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来自各行各业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为代表的高精尖技能人才,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成长路径与技能提升模式。通过深入调研,可以梳理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成长范式。这些成长范式不仅是对个体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揭示,能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选拔与培养以及国家人才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两大战略:制造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双向奔赴  

制造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达成,高度依赖于一支具备卓越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具体而言,制造强国战略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呈现出多维度的升级态势。一方面,技能人才需具备在专业技能领域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精准完成生产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极高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的深度转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单一操作技能转变为强调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这意味着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能力,能够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制造工艺有机结合,同时拥有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推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教育强国战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指引,正有力推动着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一战略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本位的局限,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能力本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实际生产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次调研的40位大国工匠产业背景。调研团队制图

基于上述制造强国和教育强国两大战略的背景与要求,本次调研聚焦于企业端和职业院校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企业端来看,企业作为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和使用方,对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培养标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通过调研企业,可以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战略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包括技能水平、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有助于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引,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调研团队所走访的职业院校。调研团队制图

从职业院校端来看,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调研职业院校可以深入了解教育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实际情况,包括“能力本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展、技能培养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还可以了解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依据。通过对企业端和职业院校端的综合调研,能够全面分析制造强国和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维递进:“知识-技能-情感”的层层揭秘 

高技能人才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核心能力素质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涵盖知识、技能和情感三大关键维度。深入探究这三大维度,对于全面理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精准把握其能力形成机制以及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专业知识筑基: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扮演着“第一粒纽扣”的关键角色,是构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起始点和重要支撑。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能够为技能人才搭建起坚实的技术认知框架。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系统课程,能够逐步建立起对专业技术体系的全面认识,理解各个技术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技能人才后续的技能提升和实践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人才才能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专业技能精进:专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绝非简单的重复练习所能达成,而是需要技能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研究表明,大国工匠平均拥有超过 20 年的一线实践经验。期间,不断熟悉和掌握各种技能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了解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设备性能。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人才开始进入技术突破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而是积极寻求创新和改进,尝试采用新的方法、技术和工艺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技术上的跨越。最终,部分优秀的技能人才能够进入范式创新阶段,他们通过总结和提炼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独特的技术范式和理论体系,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专业情感升华: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信仰。它体现了技能人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对品质的卓越追求以及对创新的不懈探索。当技能人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时,他们的创新动力将实现指数级增长。这种情感上的升华,能够激发技能人才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社部推行的“新八级工”制度为技能人才的专业情感升华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该制度将特级技师岗位人员的待遇参照正高级职称,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技能人才的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当技能人才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时,他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技能提升和创新实践中去。

尽管我们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三大维度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高精尖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到底包含哪些具体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仍然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实证调研来一探究竟。高精尖技能人才作为技能人才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技术创新、解决复杂问题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和优势。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证调研,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特征,揭示其成长规律和发展路径。

四阶跃迁: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探析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过程,本质上遵循着技术技能人员能力进阶的一般性规律,呈现出从新手到熟手,进而迈向大师级别的递进式发展态势。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可以清晰地划分为技术筑基、实践锤炼、创新破局以及价值实现等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且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完整轨迹。

技术筑基期:搭建技术认知的基石。这一阶段是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在这一时期,技能人才通常通过参加专业课程学习、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所在领域技术体系的全面认识。他们开始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做好准备。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技能人才培养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开端有助于他们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职业热情。

实践锤炼期:实现技术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实践锤炼期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经过技术筑基期的积累,技能人才开始进入实际工作环境,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渐产生技术质变,即从对技术的初步认识到能够熟练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这一阶段,技能人才还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技术难题的攻克、工作压力的应对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提升技术水平。

创新破局期:催生技术范式的转换。当技能人才进入创新破局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开始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催生技术范式的转换,即打破现有的技术局限,开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创新破局期需要技能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他们敢于质疑现有的技术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这一阶段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机制,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为技能人才的创新实践提供保障。 

价值实现期:完成“小我”到“大我”的跃进。价值实现期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技能人才将个人的技术创新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他们不仅成为了行业内的顶尖专家,更是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者。在这一阶段,技能人才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他们成为了行业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技能学习和创新实践。同时,他们的成功也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是否与传统技能人才有所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和政策支持,促进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通过深入的调研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开展调研,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能力特征和发展需求,揭示其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为国家的人才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时,深入研究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技能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图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受访者供图

(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工作本位视域下劳模工匠技能成长范式及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24YJA880092)研究成果。

作者:张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李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头图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企业开展调研。受访者供图

原始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95f05c57dac0010000d7c90f012edc.htm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