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来源:劳动观察 记者:郭娜
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破解高精尖技能人才困局的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体系,新时代的高精尖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但长期以来的供给不足且培养乏力,导致高精尖技能人才青黄不接。人社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6000万,但结构性矛盾持续加剧。根据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缺口率攀升至48%。一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边却是“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结构性矛盾。为何大国工匠如此稀缺?他们的成长需要怎样的土壤?
通过对上海宝钢“蓝领科学家”王军、中国电信炼成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吴文巍等16位省部级劳模工匠的深度访谈,调研团队发现: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并非熟能生巧的简单重复,他们的能力发展恰如一颗“洋葱”,由外至内,层层递进——从基础技能到创新能力,从职业使命到价值实现,每一层都需精心培育。他们的成长故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破解高精尖技能人才困局的中国方案。
调研团队深度访谈的部分劳模工匠。调研团队制图
技能跃迁三部曲:职业教育为基,实践创新为魂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第一粒纽扣”。16位大国工匠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曾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育经历为大国工匠的成长铸就了理论基础,点燃了技能火种。
这些大国工匠,自职业院校毕业起,纷纷投身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践中。以国产大飞机C919电气系统装配为例,正是得益于职业院校所教授的电路原理与企业在岗培训的数字化工具的深度融合,工匠们才能够战胜飞机线缆万米级布线的挑战,开发出高效的布线仿真系统,显著提升布线效率并降低错误率。
同样,许多出身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工匠,也凭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各自的领域内逐步成长为技术专家。他们不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主导了一系列国产化项目的研发,打破了国外垄断。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成长中的奠基作用。职业教育不仅为工匠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设了宽广的道路,为他们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能人才的成长同样离不开长期的实践锤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大国工匠平均拥有超过20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他们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车间里,践行着“十万小时定律”。
在众多被誉为大国工匠的技艺高手中,有一群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坚守,用数十年的实践积累铸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他们中,有人在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无数次的尝试与磨砺,掌握了焊枪停留时间控制在0.1秒以内、管壁厚度仅0.33毫米的惊人焊接精度,成为了航天焊接领域的佼佼者。
同样,也有一群人在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领域扎根数十年,他们亲手研究过成千上万根管道,对污泥处理系统了如指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接管并优化系统。正是这些工匠们长时间的实践磨砺,让他们不仅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还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打破了进口设备的价格垄断,为企业和国家节省了大量成本。这些案例充分说明,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磨砺,是技能领域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跨界融合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调研的大国工匠们,正是凭借着跨界融合的思维,在各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在数控加工、电信服务等众多领域,大国工匠们以跨界融合为创新驱动力,不断开辟技能成长的新道路。在数控加工领域,工匠们通过将多轴联动加工技术、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和参数化自动编程技术等前沿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将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提升了数倍,为国防事业等重大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电信服务领域,工匠们将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研发出如“智云供水”系统这样的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高原极寒地区的供水难题,并被纳入国家应急保障体系。同时,他们还创新构建了“智慧健康养老”等新模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这些案例充分表明,跨界融合能够激发工匠们的创新活力,催生技术革命,为各领域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成长生态:制度赋能与价值引领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高精尖技能人才搭建了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梯。人社部发布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技能人才800万的目标,并配套推出了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工人与干部的身份壁垒,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上海等地方,这些政策已经惠及了一大批顶尖工匠。在航空制造领域,特级技师们享受着与副总工程师职级相当的待遇。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推动着行业的进步。
在造船厂的焊接车间里,全国劳模等优秀技能人才手持焊枪,精益求精,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鼓励技能人才发展的海报,明确提出了特级技师年薪对标企业高管的激励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技能人才们深切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成长生态变革,他们感慨道,现在政策给了他们更大的底气和动力,让他们的技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社会认同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精神氧气。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38%当选省市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的声音从车间直达政策制定一线。当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时,会激发他们更强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2023年上海工匠评选活动首次引入了市民网络投票环节,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众多参评的工匠中,有像地铁车辆检修工那样的列车听诊师,他们通过分析列车运行声响频谱,建立了专业的数据库,故障预判准确率高达九成以上,展现了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评选活动结束后,这种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工匠的创新活力,许多班组申请专利数同比大幅增长,充分证明了荣誉感对技能人才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
调研团队总结的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范式。调研团队制图
同时,众多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从普通岗位起步,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技艺,逐渐成长为技术领军人物,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众多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社会对技能人才整体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这种认可让广大工匠感受到了职业的尊严和价值,坚定了他们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步伐,激励着他们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的事迹被广泛报道,成为了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生动典范。
大国匠心:“小螺钉”背后的国家使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这项加强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举措,将有力促进人才队伍质量的提高。
大国工匠是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既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承载,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人才引擎。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更多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工匠,持续加强由大国工匠示范引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础。
大国工匠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明者、掌握者、传承者,是各行业的领军型技能人才。比如,在LNG船建造领域,曾长期被日韩垄断的液货舱焊接技术,如今已被我国工匠成功突破。他们不畏艰难,连续数月坚守在船坞,攻克了-163℃超低温钢焊接的难题,实现了焊缝100%无缺陷的辉煌成就。正式这些工匠们的努力,使得中国LNG船订单量在全球的占比从2018年的7%跃升至2023年的35%,为国家能源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在很多领域,无数工匠都用他们的匠心独运,推动着国家事业的发展,坚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焊接技术、装配精度等,诠释了大国匠心的内涵,将使命感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
大国工匠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都表现出了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中国制造的脊梁。
高精尖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变量。他们的成长故事表明:从学徒到大师,既需要个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更离不开校企协同的创新生态、政策赋能的职业尊严。
(作者: 王欣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2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槐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2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装备制造))
头图为AIGC生成。
原始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95f04d1454c0010000d7c90f012ed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