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刘昕璐
22年来,54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接力奉献,谱写扎根基层、建功西部、报效祖国的青春之歌。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让上海高校师生心潮澎湃、感悟颇深。时逢新一轮西部计划正在接受报名,多所高校团委表示,将继续动员引领团员和青年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去,用拼搏去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在强国复兴的一线奏响青春挺膺担当的最强音。
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
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潘孝楠说,复旦大学团委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把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我们将紧密围绕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下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先手棋,持续培育校园创新文化,推动优质科创资源系统集成、高效转化,助力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同时,我们要发挥青年先锋力量,传承弘扬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精神,动员引领团员青年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去,在强国复兴的一线奏响青春挺膺担当的最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总书记回信饱含对青年的殷切期许,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方向。”华东理工大学团委书记魏星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始终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作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坐标,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牢牢抓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关键目标,深刻领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要求,捕捉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科技、人才需求“第一信号”,构建贯通课堂教学、实验室研究、产业转化的育人链条,让青年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中淬炼真本领,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涵养大格局。团结带领广大华理青年把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转化为行动自觉,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文化传承第一线,以知行合一的担当,攀登新高峰、创造新纪录、展示新风采,让“奋斗”二字成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诠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作为一名高校共青团工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宋偲蕾深入学习回信后,同样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宋偲蕾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全国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对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团委将继续紧扣时代脉搏,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以理想为帆,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大局,让青春方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以奋斗为桨,在基层一线磨砺意志、锤炼本领,用汗水浇灌希望,在社会服务中勇挑重担;以创新为翼,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敢为人先、担当作为,用创意与智慧激活发展新动能;以担当为锚,胸怀“国之大者”,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热血。“学校团委也将继续动员引领团员和青年到西部、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拼搏去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奉献青春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
看到总书记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回信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2024年新疆阿克苏西部计划志愿者马悦洋正在加班。虽然是“五一”假期,但正值统计口径的报表期,作为统计局的援疆志愿者,当时,马悦洋正在办公室里与材料和报表打交道,总书记回信里的字里行间都让她心潮澎湃。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所有投身西部建设的青年的深切关怀。”马悦洋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和正在新疆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我们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不负祖国的栽培和期望,在基层岗位上练就扎实本领,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建设大美新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的教室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文凯风为同学们刚刚讲授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课。文凯风去年7月来到服务地,现任该校团委教师,并挂职阿勒腾席热镇团委副书记。“读完总书记的回信后,我深受感动与激励,更加坚定了我当初选择来到这里的信念。”文凯风表示,扎根边疆、奉献青春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他会在支教服务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用心传授知识、传递关爱,帮助更多孩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深深扎根,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却又坚定的青春力量。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管晨正服务于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总书记回信的字里行间流淌的关怀与嘱托让管晨更感肩上责任之重、脚下道路之明。“我会始终牢记自己党员身份,朝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努力,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作为正在广西田阳服务的一名支教老师,来到服务地,我才知道,这里对现代教育的迫切需要、对育人育才的真切渴望;我也真正认识到,祖国的西部基层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上海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广西分队队长聂千龙说,这封回信,是对全体西部志愿者的肯定,更是对大家的教诲,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热血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用真知实践呵护祖国的未来。
华东理工大学2021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张静则是一名即将前往云南支教的大学生,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学习回信。面对艰苦的环境,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不曾退缩,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点燃了西部教育的希望之光。作为后来者,她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支教的决心。“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以总书记的勉励为指引,用耐心和爱心陪伴每一个孩子,用行动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为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总书记的这封回信,也给了许多曾经参与过西部计划的青年无限勉励。
一周前,青年报曾以跨版篇幅报道交大00后硕士生万刘鑫在荒漠与高原间寻找到人生意义的动人故事。正是一年的西部计划和两个月的公益支教,让他决定了明年的毕业选择,他提前宣告回到西部的决心。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深入学习总书记给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回信,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服务边疆、奉献边疆的理想信念。”2023-2024年,万刘鑫休学参加西部计划,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服务一年。基层的实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边疆治理需要兼具崇高理想信念、政策执行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的青年人才。因此,他已决定毕业后回到西部工作,用实际行动和人生抉择,来回应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伟大号召。
段爽,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2022-2023年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甘肃省玉门市。作为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展读此信,她倍感温暖与感动,两年前在甘肃支教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悟到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伟力,这正是我们全体支教团成员以青春守护边疆教育、用知识传递温暖的精神源泉,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写照。”
今年,段爽即将迎来自己的研究生毕业季,她选择重返东北故土投身思政教育工作。“我不仅要坚守三尺讲台播撒希望,更要以春风化雨之姿,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田深植生根,代代相传。我也一定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把青春热血倾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奉献诠释青春价值。”段爽说。
原始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5/05/17464341461102954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