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2019-12-31
近日,主题为“薪火相因 文脉传承”的浦东新区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3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体验。活动邀请了上海绒绣、浦东灯谜、浦东剪纸、三林标布纺织技艺、芦苇编织技艺和太极拳(龙身蛇形)六项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来到现场,展示和传授技艺,传播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85岁的芦苇编织技艺传承人庄金生向学生展示芦苇编织技巧
活动中,二工大学子被非遗文化所吸引,热情参与积极提问。为发挥“导赏体验”作用,整个活动展台的布置使用了开放的公共空间,除了事先预约的200名学生,其他来到现场的师生,也可以快速参与到体验中来。学生们表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非遗”,原来离自己生活很近,很多是自己家乡记忆、童年记忆中常见的场景。如浦东灯谜,以前每逢正月十五,举家看灯猜谜,是每个家庭温馨的“保留节目”。随着城市节奏越来越快,这些传统渐渐被遗忘,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重新回味生活中的美好,感悟非遗的独特魅力。
学生们积极参与灯谜竞猜活动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包炎辉来到现场讲授上海绒绣技法。绒绣又叫“彩帷绒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上海绒绣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包炎辉多幅作品已成为国家级艺术品。包炎辉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香港厅《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夜景》、国宴厅《万里长江图》,都是上海绒绣的代表作品。绒绣看起来漂亮,但绣制工作时间长、内容枯燥,年轻传承人很难培养,希望通过活动,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弘扬。”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包炎辉为二工大师生讲解上海绒绣技法
不久前,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上海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该中心将承担上海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研究、传播等的相关工作。2020年夏季学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非遗文化系列课程”,内容将取材于浦东非遗文化,偏重实践与实训,力争为上海乃至全国非遗传承培养年轻力量。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刘彦纬 周兑梦 周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