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3项技术成果亮相第二十五届工博会

发布时间:2025-09-27 供稿:科研处 分享至:

9月23日至27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我校精选高端装备、未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23项优质技术成果亮相高校展区,7个项目参加路演,获得参展观众与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校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评奖部颁发的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一项,高校展区先进个人一项,参展项目“温敏型动态自调节相变材料及其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获高校展区创新金奖,路演项目“智能柔性捆扎机器人”获高校展区创新奖。

在高端装备领域,杨敬辉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跨学科产教研融合智能生产线,以保温杯实际生产为蓝本,创新构建了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从智能产线到学生实践基地价值共享。崔立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速高精度智能化磨削电主轴,有效解决国产电主轴动态精度差、寿命短等问题,重点服务于工业母机重点产业链,该项目已在部分高端磨床和非标设备中实现应用,显著提升加工效率与成品率。林东海教授团队研发的多功能痕量物质即时检测装备和半自动COD分析仪已在多行业实现成果转化。

在未来智能领域,何成教授团队自主攻关AI智能柔性捆扎机器人,效率提升近8倍,开启高效标准化捆扎新时代,获高校展区创新奖。王馨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加胶系统及智能胶桶来料识别准确率100%,单台机器人可匹配12-18台中高速机组,助力卷烟企业数字化升级。其研发的电主轴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测试平台,确保物理状态与虚拟模型位姿偏差<0.5%,为远程监控和智能诊断提供支撑。蔡宝工程师团队自主开发机械臂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高精度建模、智能仿真与低代码开发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在新材料领域,王继芬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温敏型动态自调节相变材料耐温120℃,封装率超85%,传热效率较同类产品提升89.3%,室内温度波动降低56.8%,综合性能超越美国同类产品且成本降低2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高校展区创新金奖。赵敏博士团队创新研发的微波制备碳化硅粉体技术有望成为稳定的第三代半导体制备原料。超轻保暖纤维絮片等6项技术满足新时代国防、新能源等国家重点攻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在节能环保领域,王瑞雪副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废弃印刷线路板“多米诺”回收技术,分选准确率超98%,浸出率及沉淀率均突破99%,回收成本降低40%,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四川长虹格润、大冶有色、常州厚德、河北金叶等企业,工艺运行稳定,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张西华副教授团队研发的深度学习赋能锂电池检测技术,可为退役锂电池梯次利用提供可靠的外观缺陷检测方法支撑,提升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过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王临才副研究员团队通过贵金属光催化绿色回收与高值化利用,实现常温常压条件下高效贵金属浸出,分离后稍加处理即可高值转化为高附加值贵金属产品。

在信息技术领域,张东剑博士团队自主研发的非接触式张力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绕线张力的实时、在线、无损检测,有效避免了产品损伤,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与效率。吴青娥教授团队研发的高精度直线电机的运动平台创新采用直线电机直驱方式和高精度的光栅尺,提高了整个运动控制平台的基础性能,为半导体、光学、科研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数字化且穿透到底层的方案。另一参展项目基于GenAI数据安全运营&网络攻防训练解决方案已在宁波职业技术大学落地。王真星副教授团队研发的情绪交互具身智能机器狗,致力于打造全球首款真正具备情感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四足机器人。

展会期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挂职)栾宗涛,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蒋浩、张燕等领导莅临展位指导。校党委书记陆敏来到我校展位现场参观。本次参展项目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观众、企业及媒体关注,充分体现了学校科技成果应用导向,为促进我校科技成果高质量产业转化,释放“二工大品牌”的产业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