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由上海市语文学会指导,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翁德玮,研究生处处长赵景波出席开幕式。本次大会以“雨润初冬,盛会启幕”为基调,采用“线上线下并重、国内国外联动”的模式,汇聚了来自20多个省市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分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及相关成果。

翁德玮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她结合学校建校65周年发展成果,指出百年变局下国际中文教育“乘势而上”与“破局创新”的双重机遇,强调要将学校“产教融合”特色与中文教育深度结合,推动“中文+职业技能”“中文+专业领域”落地见效。她表示,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在搭建语言桥梁、促进文明互鉴中贡献二工大力量,也期待专家学者聚焦领域痛点,贡献新理论与新方案。赵景波介绍了学校硕士学位点的跨越式增长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肯定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先行先试与“解放思想、融合创新”的培养理念。

开幕式后,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昌来教授、复旦大学张豫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秀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祁峰教授及英国诺丁汉大学王维群教授分别分享研究成果。陈昌来教授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历史脉络,探讨智能化应用、标准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与协同路径;张豫峰教授以“有”字句、“得”字句等为例,解析句子主观义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拟构建“语法形式――主观意图”映射关系;曹秀玲教授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70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本硕博一体化师资培养优势,呼吁以语言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祁峰教授基于《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评估西班牙语地区国别区域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王维群教授介绍了英国汉语教学发展历程,总结特色经验并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障碍。
本次研讨会同步设置小组汇报环节,参会学者围绕语言本体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及文化教学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专家点评精准深刻,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观点碰撞充分。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新思路与新方向为今后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深化了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打造具有二工大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品牌,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跨学科研究探索与科研队伍能力提升,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