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心得分享】新时代通识教育如何“树魂塑形”

发布时间:2019-04-10 分享至:

  2019-04-09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 陈实)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校应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精神内涵和实践功用的交叉合力,在通识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思政”“树魂塑形”的路径,研究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系和方法。

  通识教育应有“思政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从来都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孔子强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我国较早的通识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讲的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全面发展”,使命是价值观教育。

  我们讲的“课程思政”,倡导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重点围绕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体目标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此,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本身就具备天然的“思政基础”,并应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内涵”,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

  第一,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必须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这也是在通识教育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高校通识教育不能局限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而应该充分发挥其整体素质塑造的功能,在发掘学生个性、智力、特长等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运用文史哲学科的人文课程,去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德与智的共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专业教育的“支撑”与“养分”,而不是专业课的“补丁”和“零食”。“专业”是相对于“非专业”而存在的,而不是相对于“通识”而设立的。通识教育不等于人文素质教育,各学科交叉也不等于互相科普。不能停留于灌输具体内容。文理兼收、贯通中西、批判借鉴,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启发学生如何独立思考,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育人育心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树立模范榜样、发扬奋斗精神,着力对标“六个方面”,引领新时代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之中。

  “思政体系”的全方位建立

  目前一些高校通识教育的体系建立在全盘照搬美国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在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之外建立一些所谓的“核心课程”,分别涵盖文、史、哲、自然科学等领域。

  这种体系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因为参照西方,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较少以“中国特色”为出发点,无法肩负起塑造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的使命;其次,过于分散的模块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学科差异造成课程接受度低,教师专业课和科研任务繁重导致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新时代高校通识教育的思政体系,应该强化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引领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国情和校情去重新建立自己的标准和体系。应遵循多角度、全方位、多平台的原则,提倡知识育人、实践育人和平台育人,“广角”地布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和评估手段。

  课程设置应该把握知识育人的原则,遵从中国特色、当代特色和“富有特色”三个原则。根据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把握当代“互联网原住民”学生的特点,开设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并认真学好的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入视频课程,打造“翻转课堂”,组织通识大讲堂、沙龙探索、大师见面会等课程形式。“翻转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识大讲堂可以由高学历或资深教师主持,让学生学到专业、深入的知识,了解文化和科学的魅力;沙龙探索可以让学生学会沟通与表达,拓宽视野,积累基本的学术资源;大师见面会可以让学生树立榜样,获得精神激励与鞭策。特别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形式在设置之初,就应该全盘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思政资源的整合。

  教学方法上要以实践育人和平台育人为创新模式,弥补全程讲授的不足。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基地或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号召学生创新创业,将成长成才转化为社会效益。可以与企业一起设置案例中心、实习中心或创新工作坊,让企业专家进入学校,资深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社会,做到真正的“三进入”,把思政落实到实践之中。教师利用最新的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互助协作等价值观。

  考核机制上要从“教”“学”两方面进行,考察教师育人效应的同时,设置细则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获得情况。教师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是前期准备还是过程保障的问题,都要一一记录并修正;学生方面,掌握知识、道德完善、人格养成等如何评价,如何保障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有效,如何把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行为纳入思政评估的体系之中,如何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价值取向等状况,如何奖惩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评估手段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兼顾事实的原则。当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方法是学生评教与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制度,这种评估手段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两点:一、对于教师教学情况,学生确实是第一现场的见证者,但课程思政理应设置统一的评价细则,否则以一些含糊的词汇作为选项,很容易造成学生误判和误解;二、督导应以教学经验特别是思政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或校外专家为主,应以整个课程思政体系和讲授方式为判断根据,且督导行为本身也应该有评估机制。

  原始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612997090269607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