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劳动新形态

第21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4-06-16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至:

6月14日下午,以“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劳动新形态”为主题的第21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生活·城市”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师生代表等130余人参会。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红亮,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豫,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校党委书记陆敏出席会议。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主持。

陆敏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特色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情况。陆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他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历指出,今天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史无前例的,是一个不断融合上升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他希望通过研讨会能够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

顾红亮在致辞中对承办会议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表示感谢,肯定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济相结合,提出创造性的新概念。聚焦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劳动新形态是非常有意义的,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人类劳动新形态展开讨论,在理论阐释中取得新进展。

王国豫在致辞中表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对人类劳动形态和劳动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她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结合展开研究,以及要建立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联盟。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王天恩、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素梅、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黄伟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拥军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对象性活动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基础”“全面历史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属性”作了主旨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杜仕菊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张桂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东华大学孙晓艳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世甫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咏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研讨会由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研讨会除主会场外,还有两个平行分会场,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100余篇,并进行了论文评选和颁奖。

本次研讨会是学术盛会,主题鲜明、聚焦前沿,对于在劳动新形态中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举办此次研讨会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术交流与协作,有助于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有助于聚焦数字劳动和智能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二工大工科院校的研究特色,进一步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